鑄件表面防銹處理
我國機械制造加工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已成為國際機械加工的重要基地,因此,對組成機械設備的各類零部件的材質、功能性、防腐性甚至裝飾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在鑄件上刷油漆的方法已不受歡迎,油漆會掩蓋鑄件裂痕、孔隙,而以下介紹的工藝必將受到歡迎。
鑄件由于制造工藝的特殊性,鑄件表面容易銹蝕,生銹后很難處理,如不引起重視,不但工件的防銹蝕能力較差,裝飾性也不好,對此很多企業在對鑄件提出較高的耐蝕性要求的同時,根據鑄件不同的工作條件,要求對鑄件(鑄鐵、鑄鋼)進行常溫發黑、磷化處理和其它特殊的防銹處理。
鋼鐵常溫發黑系列產品在鑄鐵件上的應用對鑄鐵件要求作表面發黑處理的呈上升趨勢。由于傳統的高溫堿性氧化發黑工藝處理的鑄件,外表呈棕紅或土紅色,不能滿足廠家的要求。而常溫發黑工藝其表面美觀,成本較低,不影響工件精度,耐蝕性好等優點,而受到用戶的歡迎。
一般鋼件比較,鑄鐵件常溫發黑工藝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其特點,其主要區別在于前處理階段。工藝流程:包括三個階段前處理;常溫發黑處理;后處理。
前處理:一般包括除油和除銹活化,兩道工序,前處理的好壞是常溫發黑成敗的關鍵,即除油務必徹底,表面活化適度(即露出新鮮的金屬表面,又不產生過腐蝕)。對于鑄件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用機械的方法除去氧化皮。如:滾光、噴砂、拋光、打磨等。有些鑄件經此方法處理,再經水清洗后,可直接發黑處理或其它防銹處理。
②首先用干凈水浸泡或清洗。在工件進行化學除油除銹前,先對工件進行清洗(浸泡),一是能先將工件清洗一遍,二是用水將工件表面孔隙充實,便于化學處理后的清洗。
除油除銹活化。由于鑄件表面孔隙較多,受到污染后,特別是油污,很難清除,處理不好會對整個防銹處理產生影響,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其中包括鐵、銅、鋁等及其合金的鑄件。
除油的方法有很多。如:化學除油、機械除油、烘烤除油、超聲波除油、電解和有機溶劑除油等。除銹活化一般采用鹽酸溶液處理或稀硫酸(15~20%)中溫處理。
此類產品具有優良的中、常溫除油性能,同時還有一定的活化表面的作用,易于清洗,對無銹蝕的鑄件或鋅合金壓鑄件在50~65℃HH922A工作液中處理5~15分鐘,水洗后可以不經酸洗直接進入發黑槽,實現無酸洗常溫發黑,有利于改善環境和提高工效。兼有除油、除銹、活化表面多種功效,并能抑制酸霧、改善勞動條件,不易發生過腐蝕有助于克服鑄鐵件易于因過腐蝕而發生掛灰現象。
常溫發黑
鑄鐵件經前處理充分洗凈后即可轉入常溫發黑處理。鑄鐵發黑時需將常溫發黑劑加5~6倍水稀釋成工作液,PH值為2~2.5,處理的時間一般在1~3分鐘,灰口鑄鐵、球墨鑄鐵等發黑較快,而一些含高合金的鑄鐵發黑較慢。發黑過程中可將工件拌動幾次,視工件表面黑膜層均勻即可。
常溫發黑件從槽液中取出后,其表面層的化學反應并未得到最后完成,在空氣中氧的作用下,化學反應還在繼續進行,即“后效”現象。時間可達24小時以上(除高溫煮油外),這一過程能提高轉化膜的強度,和附著力及均勻性。所以工件在槽液中的時間不可過長,以表面黑膜均勻為準。這樣可降低發黑液的消耗,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后處理經發黑處理后的鑄鐵件其防腐能力和外觀,取決于后處理的好壞,鑄鐵件因其組織較疏松,發黑后必須充分漂洗,使孔隙里的酸性殘液得以釋放,避免以后對發黑膜的侵蝕,使工件發黃。后處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將工件表面孔隙封閉,從而提高工件抗蝕防銹的能力
鑄鐵工序間的防銹處理
對于那些需要工序間的轉換及短時間存放的工件,防銹時間一般在1~2個月左右,特別是又不能浸油的工件,可以用短時間的防銹產品。如HH983長效防銹水,它不僅起到了工序間的防銹,也消除了以后除油的麻煩,同時也保持了工件干凈,方便存放,只是在使用前工件需無油無銹,防銹期結束后,如需清除防銹層,可用堿性水基清洗劑中溫進行清洗,比較方便。